首页

优美之家官网

时间:2025-05-26 02:01:21 作者:经常吃发酵食物,大脑、消化系统都变好了 浏览量:33417

  酸奶、果汁等日常食物,经过发酵处理后不仅有着独特风味,连保质期也跟着延长。对食物来说,发酵不仅升级了口感,还会“合成”新的营养。不同食物发酵后,到底有哪些好处?

  1、吃发酵食物身体收获几个好处

  多项研究显示,发酵食品具有多种好处:

  抑制脑萎缩

  众所周知,酸奶、奶酪等发酵食品富含益生菌,对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和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双歧杆菌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益生菌。2024年一项新研究显示,摄取双歧杆菌可以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抑制脑萎缩的发展。

  减少炎症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刊登在《细胞》的一项研究发现,多吃发酵食品有助减少体内炎症,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在各种发酵食物中,酸奶的作用最强。

  此外,发酵过程还有多种优点,例如增加维生素含量、改善消化等。

  2、4类食物发酵后升级了哪些营养?

  发酵作为最古老的加工方式之一,不仅能赋予食物特殊风味,还可以产生新的营养成分。

  乳品发酵:适合更多人

  酸奶和奶酪是典型的发酵乳品。其中,酸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变化。

  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牛奶中大部分乳糖会分解为乳酸,因此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选择喝酸奶;

  发酵过程中,牛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被不同程度地水解,产生大量游离氨基酸、肽,酸奶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适合消化功能不好的人;

  牛奶本身就是B族维生素的宝库,发酵后,这类营养素含量更丰富;

  发酵产生的乳酸不仅让酸奶变得酸爽开胃,有助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还能让酸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呈离子状态,提高其吸收利用率。

  豆类发酵:生物活性高

  黄豆酱、酱油都是由大豆发酵而来。

  黄豆酱以大豆和面粉为主要原料,大豆发酵后,去除了豆腥味以及抗营养物质,提高了蛋白质、矿物质的利用率,并产生了丰富的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黄豆酱中的绝大部分大豆异黄酮变为游离状态,有效提高了其生物活性。有研究显示,大豆异黄酮能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凋亡,具有预防和抵抗胃癌的作用。

  粮食发酵:易消化吸收

  粮食的发酵产物有两大类:馒头、面包等面食及醋。

  酵母可产生多种酶,能将面团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分解,使其变得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适合肠胃不好的人。

  醋是由高粱、大麦、大米、糯米、玉米、麸皮等粮食发酵而来。除了醋酸,酿醋过程中还会产生肽、氨基酸以及核苷酸,使醋呈现鲜味。

  水果发酵:有助抗氧化

  说起水果发酵,用葡萄酿造的葡萄酒最为典型。此外,用于酿造果酒的水果还有苹果、猕猴桃、山楂、桑葚、黑加仑、青梅、沙棘、刺梨、杨梅等。

  果醋是以水果为原料,经酒精发酵、醋酸发酵酿制而成的酸性调味品,兼有水果和食醋的营养保健功能。发酵后,水果中的糖类变为小分子有机酸,不仅增加了风味,还能促进消化。

  果酒酸甜爽口、馥郁芳香,很容易喝多,但因其含有酒精,所以一定要限量。建议从正规商超购买果酒,不要在家自酿。

  3、发酵食品的忌口人群

  发酵食物虽然进行了营养和口感的双重升级,但每类食物都有忌口人群。

  奶制品

  建议选择低温存放、糖含量低的酸奶,钠含量低的奶酪。奶酪脂肪和热量较高,高血脂、肥胖人士应少吃。

  豆类发酵品

  比如黄豆酱的缺点是太咸,高血压患者应少吃,肠胀气患者也尽量少吃发酵食物。

  发酵主食

  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最好少吃发酵主食,但在疼痛缓解或疾病控制阶段,可以有节制地食用。

  醋、果醋

  对于果醋来说,胃酸分泌过多者应少喝。

  (央视新闻客户端)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近观|“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工商联也相应成立“百千万工程”领导小组,确保全市“万企兴万村”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工作顺利开展。

广州体育学院党委原书记许宗祥被开除党籍 取消退休待遇

射击收官日将产生男子25米手枪速射和双向飞碟混合团体赛两枚金牌。在4日进行的男子25米手枪速射资格赛中,中国选手李越宏、王鑫杰位居前两名,携手晋级决赛。在前两届奥运会中,李越宏均获得该项目的铜牌。

华人慈善组织为加沙地带难民提供餐食

第十五条 电网企业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应按要求做好可再生能源电量收购监测统计,真实、完整地记载和保存有关数据资料,及时记录未收购电量(不含自发自用电量),必要时互相进行对照核实,并进行具体原因分析。

香港工商界:团结一致推动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当天在现场看到,大会现场设置了省市重点项目、高端职位、博士、海外人才、“青岛及济南都市圈”等17个招引专区,方便人才与用人单位精准沟通对接。

人工智能开启“数智生活”新未来

据大会组委会介绍,本届年会采用“会”“展”“赛”多种形式,策划了120余场活动,预计有10余位院士,100位国内外主要汽车企业和科研机构负责人,1000个技术报告演讲人,来自全球超过26个国家的约5000位汽车科技工作者参会。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